乳糖不耐受可以用什么方法检测?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可检查是否有乳糖不耐受:一种是呼气测试,一种是血液检测。呼吸测试更为常见[1]。
氢气呼出试验:
口服一定量乳糖后,通过测定呼气中的氢气浓度来判断是否为乳糖不耐受症,但是,当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时,易出现假阳性;当结肠存在不产气的细菌时,可以出现假阴性结果[2]。不过这项检查不适合婴幼儿和儿童,因为检查时间长达四小时,并且需要被检查者很好的配合。
乳糖耐量试验:
进行这项检查时,会饮入一种含乳糖的液体。医生或护士会在检查开始时先抽血采集血样,1~2 小时后再采集一次。如果饮用乳糖后血糖水平较低,意味着可能有乳糖不耐受。
此外,空肠黏膜活检、基因检测等方法,也可以用于诊断乳糖不耐受。但存在局限性,因而临床很少进行[2]。
如果无法进行呼气测试和血液检测,可采用以下方法:
诊断性试验:
乳糖不耐受患者对乳糖的摄入量比较敏感,通常限制乳糖摄入即可见效,但不需要完全避免含少量乳糖的制品。平均限制摄入含乳糖食物 5~7 日后症状基本缓解,两周后尝试摄入含乳糖食物又可见症状复发,则考虑乳糖不耐受[1]。
对于以乳类为主食,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婴儿,无法很好地限制乳糖摄入,而且上述两种检测方法不能很好地配合,可以根据典型症状进行诊断性添加乳糖酶试验。在每餐奶前或奶里面加入乳糖酶,3~7 天后可以见到好转,两周后停用乳糖酶又可见症状复发,则考虑乳糖不耐受。
查大便常规、病毒和大便培养:
乳糖不耐受可以从特征性症状判断。如果症状不典型时,医生会根据临床症状并进行一些检查,排除肠道感染等引起的腹泻。
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大便常规基本正常,大便病毒和细菌培养阴性。
乳糖不耐受可以通过尿、大便检查吗?
通过尿、大便检查乳糖不耐受的参考价值不高,不能得出明确诊断,目前检查乳糖不耐受的主要手段有呼气测试和血液检测。
粪便还原糖测定:
如果还原糖测定为阳性,同时大便 pH < 5.5,提示有乳糖不耐受的可能。
当检测大便还原糖测定为阳性时,提示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葡萄糖、乳糖和果糖属于还原糖,蔗糖除外)。但结肠的细菌也可将吸收不良的蔗糖降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导致还原性物质检测呈阳性。所以当粪便还原糖阳性时,且不满足大便 pH < 5.5,又无典型临床症状时,不足以诊断乳糖不耐受[2]。
尿半乳糖检测:
口服一定量的乳糖或乳制品后,收集尿样进行检测,乳糖不耐受患者尿中的半乳糖浓度明显低于正常范围。
但是因为尿半乳糖水平在不同个体的差异较大,而且检测方法的差异,各实验室之间的正常参考值不同,这导致了尿半乳糖结果在临床诊断的参考价值不高。况且收集婴幼儿的尿液较为困难,采集其血样往往更为实际[2]。
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可能和哪些疾病比较像?
病毒性或细菌性肠炎:
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常常突然起病,症状很重,伴有发热、呕吐,大便味臭。
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也常有发热、呕吐等症状。
牛奶蛋白过敏:
牛奶中除了含有乳糖还含有蛋白,牛奶蛋白可能让某些孩子发生过敏性腹泻。若孩子在食用乳制品后,出现严重的皮疹、口唇肿胀、荨麻疹、腹泻、便血时,则可将其判断喂牛奶蛋白过敏。
肠绞痛:
肠绞痛与乳糖不耐受都会出现腹痛、呕吐的症状。肠绞痛常发生在 3 月龄以下的婴儿,原因不明。通常表现为夜间阵发性哭闹,一般无腹泻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