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文以载道”也是这个道理。而二三十年的苦练阶段,是没有收入的。随着水平的提高,画家对作品要求越来越严,之前的作品会当做废纸毁掉,因为这样是对自己和买画者负责,不能半点马虎或将就。作为成熟的画家,笔头功夫都是练出来的,正所谓“废纸三千,一事无成!”所以真正满意的画作也不会太多,就更舍不得送人了。
二、画画也更是既费脑力又费体力的活。当别人已经休息,夜深人静时或是凌晨别人未起之时,画家可能就在练习,因为这时无人打扰不是吗?除此之外,还要一有时间就读书,多汲取各种知识,化作哲思跃然纸上,就像很多画家死后画作才被人认可,才值钱一样,就是因为画家要思维超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才会被大众认可。画家的思维方式、对生活的感知和积累的技术及思想质素,而这些都是无形的。
每个行业都有你看不到的艰辛,你看到的是一幅作品,很轻松,赏心悦目,但这画背后要多少积淀、多少汗水,你又了解多少呢?有的画家把每幅作品比喻成自己的孩子,比十月怀胎付出的要多得多,也是多方面滋养出的文化,不是本钱与画一幅画的时间问题。有人用几十年,也有人可能用一生的精力和时间作为本钱。每天坚持研习,日复一日重复练笔,画上一天,真的很累,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的结合,比干一天体力活或写一篇文章更累。
有时,画家为了找创作灵感,还需要经常跋山涉水,徒步写生,去大自然充电。花费不提,只说生活,有时山里没电、没水,甚至走几公里路买菜做饭,有时你难以想象,为了不耽误画画时间,可能每天背两个馒头上山,不知每天走多少路、爬几座山,道路险峻、悬崖峭壁,到了晚上腰酸背痛,只有壁虎蜘蛛为伴。
画家的劳动是一种不大一般的劳动,成果的外在形式就是给人赏心悦目的作品,展示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而背后却是充满艰辛的极为复杂的过程,付出巨大成本,甚至冒着终年劳作而有可能颗粒无收的风险,因为艺术的小众性与艺术家思维的超前性,所以画家需要长时间承受孤独,成功前还要承受生活的窘迫、世人的不解、生活的压力,有些人最后承受不起变得精神失常,或有的直到过世,画还是一文不值,所以这些都是常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
此外,还要耐得住寂寞与枯燥,没有人拿起笔就成了画家,画画必须要投入真情实感,可以说绞尽脑汁,不断实践,多少次失败换来一点成绩,而且成功率又不高,可以说选择后道路坎坷,用艰难险阻形容都不为过,所以不要认为画画像玩一样不费力气,画的成本只有纸墨笔砚而已。
三、马克思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艺术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生产应把艺术创作看作生产阶段,艺术作品看作“产品”,艺术鉴赏则可以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从中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也同样有生产支配和需要的全过程,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我们不能单独侧重其中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是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的本质特征。那么不要认为只有物质是要用钱购买的,精神的或无形的物质的,只用“谢”字可以解决。物质的产品有成本,精神的产品的成本是消耗生命,画家付出的你没看到不等于没受苦。所以,画家没特殊情况一般不赠画;也不会要求同行赠画。画家的画就是产品,那么就不要要求让画家白送,如喜欢就应用你的血汗钱来购买画家的血汗结晶,才是应该的。如果是朋友更要理解与支持。
四、当然,无偿创作也不是没有,比如一些爱心活动、公益捐赠、公拍善助、以画会友、或为寺庙画壁画,参与助残助学,赈灾慈善事业等,也是常有之事,但这些只能算是尽一个公民义务的善举,但作为商品、礼品、收藏或投资以期升值,又或官商所求,则明码实价,论尺论寸,就像有人愿意买房,有人愿意买珠宝,因为可以升值;有人愿意买画,同样认为随着画家年龄的增长,绘画水平也会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少,作品自然越少,价格将会越高,这是必然。
人们应该尊重画家通过时间、金钱、精力换来的精湛技术和渊博知识,这是对画家劳动最起码的尊重。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本文部分图文整理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小编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