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酿成的夺命惨剧屡见报端,地方教育部门这样总结惨剧的成因:驾驶司机负第一责任、校方擅自改动车辆、校长责任意识不强、大雾天气,最后是教育与交通部门监管不力。事故关联人已受到严厉的惩处,全国范围也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校车安全大检查。这样的整改运动已经出现多起,不禁让人思考为什么校车事故依然频频出现?
由于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不少乡村小学或幼儿园被撤并,成立乡镇中心小学和幼儿园,使成千上万孩子的上学成了一段漫长苦旅。有些地区教育投入资金不足甚至被挤占挪用现象严重,不少违规校车便纷纷上路,不仅司机没有经过正规培训,车辆质量问题严重,超载现象更是司空见惯。舆论指称,与此相对应,却是公车消费逐年攀升,去年公车数量达到200多万辆,每年消费支出将近2000亿元。于是责难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废公车、建校车”呼声高涨,而民间志士则发起“免费校车”捐赠活动,为孩子尽绵薄之力。
血的代价换来渐进的改革,河南南乐县出台政策,规定科级以上单位将停止购置更新公务用车,节约的资金全部用于补贴校车。消息一经传出,群众拍手叫好,学生安全,重于泰山,保护好了孩子们,就是保护好祖国的未来。
胡适先生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要考察三件事,第一就要看怎样对待小孩子。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需要良好的公民教育,但前提是先吃饱饭、吃上营养餐,能够乘坐安全可靠的校车,还能够拥有坚固敞亮的教室,免于危险的侵袭,否则一切无从谈起。对于一个有责任的政府来说,把教育办好,让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才是最好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从这个角度看,11月21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对于“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的规定,意义就尤为重大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